“竹报平安”下的免税烟暗流:谁在享受政策红利?
近日,一种名为“竹报平安”的特殊香烟进货渠道,在烟草行业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这个渠道指向免税烟,而免税烟的价格优势,自然吸引了众多目光。那么,“竹报平安”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谁又从中获利?它又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免税烟:一块诱人的蛋糕
免税烟,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定场所,如机场、港口免税店等地销售,免除部分税收的香烟。由于税收的减免,免税烟的价格往往远低于市面上的普通香烟。这种价格差,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
化名老王,一位在烟草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资深人士向我们透露:“免税烟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正规渠道当然没问题,但有些‘聪明人’,总想着把免税的变成有税的,从中赚取暴利。”
“竹报平安”:一种隐晦的说法
“竹报平安”,听起来风雅,但在这个语境下,却成了一种隐晦的代号。据老王解释,“竹报平安”指的是一些不合规的免税烟进货渠道,具体运作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都是利用监管漏洞,将免税烟流入普通市场。
一种常见的手法是,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利用旅客携带额度的限制,将少量免税烟带入境,然后积少成多,集中销售。另一种方式则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到虚报出口、伪造单据等手段,将原本应该出口的免税烟,转而销往国内市场。

谁在享受政策红利?

显然,能够接触到“竹报平安”渠道的,绝非普通消费者。老王表示:“能玩转这种渠道的,背后肯定有一定的人脉和资源。他们可能是烟草行业的内部人员,也可能是与海关、税务等部门有关系的‘能人’。”
这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将免税烟变成摇钱树。他们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货,再以接近市场价的价格出售,赚取惊人的利润。而这些利润,本应属于国家税收,最终却落入了少数人的口袋。
市场影响:冲击与挑战
“竹报平安”渠道的存在,无疑会对正规烟草市场造成冲击。一方面,它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使得正规渠道的香烟销售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假冒伪劣香烟的出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近些年来,国家对烟草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竹报平安”现象仍然存在,这说明监管还存在漏洞。要彻底杜绝这种现象,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加强对免税烟销售渠道的监管,严厉打击走私和非法销售行为。
监管之路:任重道远
要根治“竹报平安”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部门、烟草企业、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堵住监管漏洞。其次,要加强对免税烟销售渠道的监管,严厉打击走私和非法销售行为。再次,要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香烟。
化名李姐,一位长期关注烟草行业的媒体人士认为:“‘竹报平安’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只有彻底斩断利益链条,才能真正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竹报平安”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更代表着一种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一种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让烟草行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来源:法制日报】
原创文章,作者:yan_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zhjhbgs.com/378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