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行业关于营销改革相关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很多专家的文章都晦涩难懂,很多专家的建议都很离谱,很多专家的分析都太宏观,很多专家的措施都不接地气,很多专家的想法都太过理想。所以,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烟草行业的营销改革进程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哪些专家才是我们应该培养和支持的?
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如果你在一个岗位上认真干工作超过10年,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对于一线人员来说,一如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不仅能带来无数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会让你对如何改进工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升工作质量有独到的见解。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时间换经验的,我们也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干了一辈子工作还是一知半解,这种事情确实是因人而异。
其他领域我不了解,仅对卷烟营销而言很多来自于一线的客户经理、市场经理、基层管理人员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对问题敏锐的触觉,很多人都能对营销的改革提出非常好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当中也不乏“专家”级的人才。但是,很遗憾他们的意见很少被“倾听”,他们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他们的职责很多被固化为“必须执行”,他们的创新很多被认为是“无用”。更多的时候他们还要被组织去听一些“专家”的培训和授课,看着台上对行业情况根本不了解的专家学者侃侃而谈,他们也只能相视一笑,默默地低下头......
问题来了,烟草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专家呢?阁主认为,应该有“三要专家”和“三不要专家”。
三要:岗位要业务专家
企业要创新专家
行业要知识专家
业务专家
首先从岗位层面来看,最应该培养的不是所谓宏观战略的专家,而是实战专家。本身这个行业就是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与其找那么多专家和教授来大谈特谈宏观经济和趋势分析,还不如去发掘和找到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的佼佼者们,分析他们的成功经验,找出他们的工作亮点,鼓励他们的小改小革,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最懂实操的“业务专家”。
有人会说,基层员工缺乏宏观思考的能力,不能只让他们被限制在自己的“那一堆、那一块”工作中,培养基层的业务专家属于本末倒置。阁主非常不认同这种想法,卷烟营销的“自我封闭性”决定了任何所谓“宏观的政策”和“外面的经验”到了烟草工作实践都会变得水土不服,再好的做法没有结合烟草营销的实际来进行适配都会变得不接地气,再高大上的算法模型不用营销实际工作来验证都会变成海市蜃楼。所以,烟草行业目前最缺少的恰恰是来自于基层的“业务专家”,这种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了卷烟营销是否真的有未来。
创新专家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有了踏实肯干的业务专家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能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专家。不管是创新课题还是QC课题,甚至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小改小革都应该被鼓励和充分肯定,对于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要尽可能做到:给空间、给时间、给奖励。当然,这种创新专家也大多来自于基层,把他们的工作经验逐步演变成改革的措施和动力,让他们去带领前面说到的业务专家去共同进步。当然,管理层也可以去培养这种类型的专家,正所谓让“懂业务的人去管业务”,这样才会出现更多的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有人会说,创新是很重要,但是基层哪来那么多可以创新的东西,做好执行比什么都强。阁主认为您说的非常对,我竟无言以对,但是如果人人都只是执行上级规定的“螺丝工”,那么我们只会成为卓别林电影中的那个“流水线工人”而已,未来迟早会被技术革新和行业改革所淘汰。当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智能化、数据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作所接替,只会拧螺丝的人就离分流下岗不远了,但是如果能够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通过学习把经验结合一些简单的数字化工具变为创新成果就能够确保本职工作变得焕然一新,也会让你与其他人“与众不同”,这种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了卷烟营销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上限”。
知识专家
第三从行业层面来看,当基层和管理层面都涌现出了专家型人才之后就应该去认真思考行业层面究竟应该培养哪种类型的专家比较合适。阁主之所以要把这类专家叫做“知识专家”,是因为对于卷烟营销而言现在最不缺少管理专家,各级决策者基本都是管理者的角色;不缺少行政专家,大多数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工作方式依旧是传统的上级管理下级,文件、会议、检查依然是管理的三个要件;不缺少理论专家,各类网站和行业杂志上长篇累牍的宏观性文章比比皆是,很多专家即便是写具体的营销工作也是浮于表面,所以才会造成三个有趣的对比现象:宏观理论很好但一到现实工作就很烂;表面数据很好但一到基层实际就很糟;文章分析很好但仔细一看却根本无法落地实施。
有人会说,理论就是偏宏观的,很多文章是为了让我们去“开眼看世界”的。阁主认为这种观点就是狗屁,与其看那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性文章,说那么多高高在上的官话套话,学那么多不切实际的经验做法,还不如花点时间去认真学习一些来自于基层、提炼于基层、创新于基层、提升于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思想、好文章。我们不缺少这样做的人,只是还缺少能够去认真总结、提炼和升华的有知识、有实践、有思想的专家型人才。
三不要:不要照本宣科的专家
不要夸夸奇谈的专家
不要八股秀才的专家
照本宣科谁都会
如果您问问营销战线的同事们,最希望学习哪一类的知识他们会给出非常多维度和角度的答案;如果您问他们最不喜欢学习哪一类知识,他们的答案很统一“照本宣科的大道理”。行业的各类培训中都离不开纯理论的课程,我们不是不可以安排这种知识的学习,只是希望这种学习的过程不是那种小学生上课的模式,老师一本正经地在台上逐字逐句地念着PPT里的各种定义、概念、意义、原则、公式,学生一脸懵逼地在台下看着手机、电脑、课外书、发呆。双方谁也不打扰谁,谁也别先打破这种和谐的氛围......这类专家、教授还是不要为好,毕竟您的高深是我根本无法理解的,而我的需要又是您不太了解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我宁愿选择一个嗓音好或者是长相好的专家,毕竟听不进去的时候还能看看脸、听听声聊以慰藉。
夸夸其谈耽误事
我们在实际工作或者培训学习过程中也见识过很多能言善辩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有的来自于高校、有的来自于行业外的培训机构。如果仅从课堂效果来看,这类专家的授课会非常精彩,带给现场的学员非常大的震撼,但是课程或者培训结束之后回到工作实际才发现,很多知识都没用,很多经验都是空谈,很多先进的理念都是“隔空取物”。当我们被那些善于包装或伪装的专家忽悠得不要不要的时候,遇到实际问题和工作困难就会发现在那种课堂上学的东西一点也帮不上忙。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理性地去判断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家来授课,什么样的老师来培训,什么样的课堂来提升,什么样的知识来丰富。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就要能接地气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能提升思想认识的,能激发思维变化的。
八股秀才害死人
其实,行业正在建立内部专家的培养体系和制度。很多优秀的人才正在被纳入到“行业专家库”当中,这里面有很多是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基层管理的执行者,知识丰富的决策者。阁主认为这种方向非常正确,能够进入行业专家库的人一定是行业各条战线最顶级的专家型人才,他们的知识、经验、思维是推动未来行业改革的动力。有一点个人小建议,专家库的专家人选应该尽量多元化,要避免出现专家库的专家只会写文章不会干工作、只会死读书不会搞创新、只会搞竞赛不会搞培训、只会讲空话不会解难题。之所以会有这种隐忧是因为进入行业专家库有硬性的门槛,比如营销/专卖一级师,高级职称等等,符合条件的人未必是最能称其为行业内专家的人。
烟草行业的改革需要培养属于行业内自己的专家吗?当然需要!烟草行业的改革需要培养哪类专家?“三要”“三不要”!!
原创文章,作者:阿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zhjhbgs.com/2947.html